【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13、我的“功课”)
——谨以此书献给前赴后继的外嫁女和对外嫁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同胞姐妹们
作者 金子
上回讲到:
冰释前嫌,大鼻子浪漫接机,而他的前妻尼娜也渐渐浮出水面。
【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12、前妻尼娜)
我的“功课”
罗德周一上班一离开家,我就开始做他留给我的“功课”——写我对他、对我们关系和今后生活的期望和要求。交往两年就结婚,这个已经是共识,其他的他也已经写得挺清楚了,我都同意。还有什么要求呢?我想不出来。
正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时候,闺密打来电话了。
聚会——这次是在金叶的家里。名目嘛,是元宵节。有人说,你们漂泊海外,每逢中国的传统佳节一定倍儿冷清倍儿可怜。可其实呢,我觉得这得分人。我们几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一点儿也不冷清,我们过的节比中国人和德国人都多——因为“洋节”、“土节”我们都过。
基督教团契、中文学校、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及各种华侨华人团体(台湾的、大陆的),加上语言班同学、大学同学等等,还有我们私下要好的闺蜜们,大大小小的联欢会、音乐会、聚餐会一个接一个,有的时候还有国内的专业文艺团体来德国慰问演出。从春节前就开始庆祝,一直过了十五才消停下来。连不莱梅这样的小城市都热闹成这样,就更别提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和慕尼黑那些一线大城市了。
同样好热闹的德国人,在十二月的圣诞加新年与来年四月的复活节之间有一个空档期,正好又是德国阴冷潮湿长夜漫漫的日子,加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好奇,以及越来越多从中国来的外嫁女,参加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派对的来宾,有相当一部分是德国人。
这不,刚过了德国人最热闹的圣诞节和元旦,大约一个月之后就迎来我们的春节和元宵节。我在国内过完春节,还没到十五就走了,亲朋好友都万分同情地问:“你们在德国吃得着元宵吗?”
其实呢,这里的亚洲店中国店,虽说跟国内没法儿比,但基本上做中餐的常用调料和小食品还都能买到。而且,那些在国内的父母亲人身边娇生惯养的留学生和外嫁女们,到了德国,都被逼成了“名厨”和“巧妇”。我有个语言班的同学,在中国机场出海关的时候,从妈妈手中接过一张“食谱”,她才知道做米粥得先放水,可是两年后,不但自己做烤鸭烙鸭饼,在各种聚会上大显身手,还被请到烹调班儿授课呢!我呢,没有那么专业,可居然也在各种聚会活动中学会了自制元宵和月饼。
不过有一点,让一些在德国公司上班和家里有小孩子上学的中国人无可奈何,就是中国佳节在德国不能放假,很多的庆祝活动和聚会,都不能在正日子而只能在周末或者晚上下班以后。所以我们这次元宵节聚会,约定大家都不带老公,反正他们得去上班也没有时间来,而我们也正好可以说说女人们的私房话。
金叶的家,是一座三层楼的独栋房子。她的作家老公在顶楼的工作室里写作,吃饭的时候金叶就到大门外去,连续按三声门铃儿——这是他们的暗号,意思是“开饭了!”
其实,就算金叶的老公在楼下,我们也不用担心——他虽然跟中国老婆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但是中文水平也仅限于几句问候语。因为他要用他母语写作,就算跟我们同桌吃饭,我们用中文叽叽喳喳地聊天的时候,他还沉浸在他的小说场景里。从他那飘忽的眼神儿里,我们知道——他根本不在,他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吃进嘴里的是什么。
孩子们在二层的儿童房间里玩儿,也不会打扰我们。我们几个女人就尽情地聊起来。我的新男朋友自然成了今天谈话的主题。提到罗德给我安排的“功课”,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了。
我和几个闺蜜大部分都是大陆来的,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只要拿回好成绩,别的什么也不用做。所以,每个人都有过初来德国时在做家务上出笑话闹矛盾的事情。
绿茗是个手脚麻利的勤快女孩儿,刚一来德国,就开始在家里大搞卫生。有一天她老公下班回家,发现他十套高档西装,全部都被勤快的老婆用洗衣机绞过,晾在院子里!结果当然全部被他扔进垃圾桶——因为缩水,小得没有一件能穿了!
金叶呢,其实算是很会做家务的了,不但家里一尘不染,就连老公的内裤、袜子和儿子的小衣服都熨得平平整整。她居然也在这上面闹过笑话!原来,她觉得那么多衣服要熨,反正她老公衬衫下半部总放进裤子里,系上腰带,早晚要起皱,就没有熨得像上半部分那么妥贴,结果她老公自己把那些衣服又熨了一遍。
我一听,就有些发怵了。我最不爱做家务了,买衣服都是买那些免熨的,第一次婚姻遇到一位能干的婆婆,别说带孩子收拾家,甚至老是抢着把我的内衣都洗了。
我们这次聚会没有邀请大红,因为我从国内回来以后,就发现金叶跟大红之间好像发生了什么不愉快,谁也不理谁了。而我们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因为台湾来的外嫁女兰婷加入了我们,而兰婷的一席话给了我一些安慰和信心。
她说她也不爱熨衣服,所以老公的衣服都是拿到洗衣店去。“才一欧元一件,连洗带烫全齐了,攒几件一起送过去,又省时间又省力。”兰婷是个很会安排自己生活的女人,每天除了画画、弹钢琴,还每周打两次网球。她的名言就是:“要抓住老公的心,就先要抓住他的胃!”她不但烧得一手好菜,还会自制各种糕点和小吃,特别拿手的是煲汤,这也都是大部分来自台湾的外嫁女所特有而我们大陆来的媳妇遥不可及的优势。
尤其是她们的良好的心态,是多数大陆的女同胞所不具备的——就是像很多德国女人婚后那样心甘情愿相夫教子、踏实的家庭主妇的心态。她们这些人当中,有很多是具有很高的学历背景、在婚前或在台湾有过很好的工作位置的,比如兰婷——教育学硕士,来德国就一直没有怎么到外边工作,一直快乐地承担着养育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老公和前妻的儿子)和照顾老公的家庭主妇工作。本来,她在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里任课,是一位很受欢迎的老师,可是这个被很多主妇“觊觎”的位置,却在不久前被她辞掉了。很多人大惑不解,她说:“我想给自己多一些时间。”
时间?在很多的印象里,家庭主妇拥有最多的就是时间了。她的三个孩子都大了,她还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干什么呢?
原来,兰婷正在筹备组织一个名叫“心灵早餐”的活动。我们身边很多外嫁同胞的情况,令她一直有愿望办一个不关政治立场、不分宗教信仰、也不管来自国内哪个城市和地区的“女子俱乐部”,跟大家分享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体会,有点像“读书会”。但是我们不是读大厚本的书,而是精选一些优秀经典的文章,采用早餐会的形式——每人带一点儿自制的早餐,放在一起分享,她则负责提供咖啡、茶和她最拿手的养生汤及台湾小吃。活动在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上午举行,早餐开始一个小时之后,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她就开始分发事先打印好的美文,大家轮流朗读,遇到有体会、有感触的部分,就停下来讨论。
这个主意令我更加对她刮目相看了,于是急忙要求加入。她笑了,“下个月来吧,地点是在我家。”
眼看到了周末,我的“功课”还没有做完。罗德说:“没有关系,你想着这个事情就行了,什么时候写好,就交给我看。”
他上班走后,我又应邀去我的“忘年交”——德国老太太海拉的家里去吃早餐。
在德国,很多老太太都是在男人去世以后,形单影只地独守着一栋空荡荡大房子。罗德说,在德国,女人的平均寿命本来就比男人长,加上男人们在外面打拼,工作压力很大,所以就更短寿。海拉也是一个人住着大房子,情况却跟普通德国老太太不一样。
海拉的前夫在二十多年前有了外遇,跟他离婚之前,正好海拉的一个姨妈去世留给她一栋大房子,而按照德国的律法,那个负心的丈夫也可以得一半儿!所以海拉不得不卖掉那栋独立的大房子,用一半儿的钱买了现在这个比较小的、在国内叫“联体别墅”的房子。这次让她人财两空的婚姻,令她对德国男人有切肤之恨。但是她后来的两次跟外国人(一次是土耳其人,一次是黑人)的婚姻也不太顺利,所以,对男人的成见,差一点儿就扩大到了全世界的范围——就差中国人了。不过,如今她一个人活得倒也快乐充实。
她常提起她外婆当年在96岁高龄的时候,还有两个男朋友的事情,言语之中流露着快乐和自豪。是啊,没有婚姻,我们女人照样可以过得幸福和快乐!而且她常说:女人要想长寿,就离开男人;而男人离开女人就活不下去。
一见到我,她也像清莲一样——话匣子开关失灵——打开就关不上。
“我有一个多年的老朋友,在科隆大学当教授,我一直想介绍给你——像你这样的才貌双全的中国女人,只有教授才配得上你。可是听说他最近又结婚了,已经是第四次了!”
“这个不稀奇,德国总理不也结过四次婚了吗?”我说。
“可他是跟同一个女人啊!”海拉居然也像中国女人一样,笑的时候把嘴巴捂起来,这个动作中国女人做起来很自然,可是一个德国老女人做起来就显得有些奇怪。不过,跟同一个人结婚四次的事情,在无奇不有的德国人里,也是少有的。心里想,幸亏您没有介绍给我!
不过,德国人通常很少给别人介绍对象,因为人们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由度比较大,而个人生活的隐私性又比较强,你可能都弄不清你身边一些人的性取向——说不定碰上个同性恋呢?贸然地给人家介绍会非常尴尬。相对而言,网络倒比较安全,因为上面必须填写你的性取向。报纸上的征婚,也有专门有一栏是“他找他”和“她找她”。
我跟海拉谈起了罗德给留我的“功课”,我并不是到处公开我的隐私,除了跟几个闺密谈过以外,跟海拉谈,其实也有一个重要原因——她是我曾经的德语老师,我不愿意在罗德面前出丑,海拉可以在我“功课”的语言表述和语法方面帮上我的忙。
我先把罗德写的给她看过,她说:“他能挣那么多钱养你和孩子吗?那好,就写上:每个月必须有4000欧元转到你的帐上。”
啊?4000欧元!我和两个孩子一个月全部的收入(因为有失业保险,所以失业后按照工龄长短,相应领取失业金)才1000多欧元。一半儿用在房租上,剩下的一半用在伙食上;再剩下的钱和儿童金(政府给家里18岁以下孩子每个月一百多欧作为儿童金,如果孩子继续上职业培训或者大学,可以领到25岁)的钱都用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业余活动开销上。那还能剩下一些(因为我在中文学校和业余大学教中文和太极,也给报社写稿)买回国机票和给父母亲朋的礼物呢。
我不存钱,觉得没有必要;也从来都不买贵衣物,觉得把自己身体和皮肤保养好,即使穿廉价的衣服、用便宜的皮包也都不亚于名牌,所以在护肤品和全家饮食方面,我从来不省。不像大红,从香港回来买了个L V 包儿,每次都得特别跟大家强调好几遍“是真的”,大家还是投来怀疑的目光。
德国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的义务教育,有的学校甚至还提供孩子的学习用品,学校组织孩子们出门甚至出国旅行,还可以申请少交或者不交钱——只要提供家庭收入少的证明。一些业余的体育或者音乐学校,也是可以持收入证明去申请减免费用,不过私人的课程除外。所以,每个月1000欧元,我们家的小日子也过得挺舒服。
海拉老太太让我跟罗德狮子大开口,不是明显地让我往嘣了谈吗?我说:“4000欧太多了吧?2000吧。”老太太撇撇嘴,说:“对他们男人不能客气!”她一定是把罗德当成她报复男人的一个靶子了。
未完待续
想了解作者吗?请点击阅读:
【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引子)错过了之前的情节?没关系,直接点击阅读:
【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2、见“娘家人”)
【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5、惊艳电影节)
【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7、尴尬的礼物)
【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9、第一次吵架)
【外嫁女婚恋】擦肩而过——我与大鼻子畏婚夫(10、偶遇清莲)
扫一扫二维码,直接进入: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近两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